pg电子单机版

你的位置:pg电子单机版 > 新闻动态 > 新闻动态

轮椅上的突围: 从“被拒绝者”到“造梦者”
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06:29    点击次数:106

在南京江北新区顶山街道一间500平方米的平房内,一年四季都能看到一群残障人士忙碌的身影,有人努力做着康复训练,有人埋头缝制方向盘套,有人认真学习毛线编织技术……这里是“太阳花残疾人之家”,这里没有悲情的叙事,创始人朱军林用12年时间,将“助己助人”的理念种进千余名残障人士的生活,让残缺的生命在劳动与尊严中重新扎根。

这朵“太阳花”,照亮残障人士自强路

1980年出生的朱军林,4岁时因患上小儿麻痹症,从此与轮椅为伴。18岁职校毕业后的求职经历,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:半年内投递的简历石沉大海,唯一一次面试机会以“公司没有无障碍设施”告终。她暗自下决心:“总有一天,我要建一个让残疾人能自由出入的‘家’。”

命运的转机藏在坚持里。摆地摊卖文具、开便利店、经营广告公司……她在创业路上屡败屡战,但始终坚持雇用残障员工。2013年,当江北新区顶山街道提出合作建立助残机构时,朱军林毫不犹豫关闭盈利中的广告公司,带着6名残障员工入驻政府提供的免费场地,“太阳花残疾人互助乐园”就此萌芽。

创业初期远比想象艰难。智力障碍学员将洗衣粉当奶粉冲泡,自闭症少年砸碎康复器材,肢体残障者蜷缩在墙角拒绝交流……朱军林带着团队挨家挨户敲门,用自身经历说服家长:“给我三个月,如果孩子没变化,我亲自送回来。”为打开心智障碍者的心门,她请来聋哑舞蹈老师教学,让轮椅舞者示范生活技能;为消除肢体残障者的自卑,她坐在轮椅上演示如何单手炒菜、操作缝纫机。

2017年独创的“社区家庭”模式,成为破冰关键。她把日间照料中心改造成家庭场景:厨房里,智力障碍学员在特制计时器的提醒下学习控制火候;卧室中,唐氏综合征患者反复练习叠“豆腐块”被子。当26岁的自闭症学员小宇第一次独立做出番茄炒蛋时,他的母亲在电话里泣不成声:“这是我生病住院时,孩子给我送的第一顿饭。”

“不是帮扶,是共创”:残障价值的产业化探索

走进太阳花残疾人之家,墙上的就业地图标注着特殊印记:“喜憨儿洗车中心”累计洗车3.2万辆,菜鸟驿站日均处理快递500件,新建的福利彩票站单日最高销售额破万元……这些数据背后,是朱军林对残障群体“优势视角”的坚持:“我们要找的不是他们的缺陷,而是被忽略的能力。”

2019年,南京首家“喜憨儿洗车中心”的诞生印证了这一理念。朱军林观察到,心智障碍者对流程化工作具有超常专注力。她引入德国“任务分解法”,将洗车流程拆解成22个步骤,用图示代替文字培训。当首批5名“喜憨儿”员工在40分钟内完成首辆汽车精洗时,围观车主惊叹:“比普通洗车店更细致!”如今,这里16名员工每月创造2万元营收,28岁的智力障碍者小王还获得了“南京市洗车技能大赛”参与奖。

在非遗毛线编织工坊,失去双臂的莉莉用脚趾勾着钩针,2小时能织完一顶绒线帽;脊髓损伤患者老叶开发的卡丁车防滑方向盘套,成为赛车俱乐部的指定采购品。朱军林打造的“产业化反哺”模式,让残障者从受助者变为生产者:菜鸟驿站不仅解决快递“最后100米”难题,更成为社交训练场;春节前紧急承接的500套酒店布草洗涤订单,让20名残障人士获得三个月工资。

12年深耕,这颗“太阳花”已绽放多重花瓣: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共建实训基地,开发出6类残障职业评估体系;联合三甲医院建立社区康复站,将医疗康复与职业康复无缝衔接;孵化出的60名残障员工中,有人成为家政公司主管,有人站上省级残运会领奖台。而朱军林最珍视的“成绩”,是档案室里那摞发黄的笔记本——上面记录着1326名学员第一次领工资的日期,最近的一条写着:“2024年1月15日,自闭症学员小浩用彩票销售提成为母亲买了围巾。”

当被问及“太阳花”的含义时,朱军林转动轮椅指向窗外冰雪中挺立的金色花朵:“你看,太阳花能在石缝里生长。我们的学员就像这些花,只要给一点支撑,就能自己向着阳光站起来。”如今,这个曾因残疾被拒之门外的女子,正为更多残障者打开通往社会的大门——不是以悲情的救助,而是用平等的共创。

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刘丽媛

校对盛媛媛